八、結語
關於「文化圖譜」代表的是人們如何看待環境中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生活地圖是生活事件的標示,生活經驗的縱軸與橫軸的認知轉化,讓生活的紀錄轉而成圖像的表達。文化圖譜分析被理解成「一種瞭解人們如何體驗他們的地方與文化的方式」(Grogan&Mercer with Engwicht1995,p.74)。
他們認為文化圖譜分析主要關照的是有關一個地方的質的感知與其所代表的意義,而非量化數據客觀呈現。由耆老口述歷史、文獻與老舊照片蒐集,許多相關地方參考點如族譜、地契、相片,以及口述歷史的訪談都浮現出來,對溪美來說增添許多證據,反映出每個年代之背景生活風俗,所代表時代意義,述說社會族群大眾群體記憶。
溪美地方文化,從平埔族西拉雅系目加溜灣社,明末沈光文徙居,教導平埔族識字,遺留甚多有關地理環境,風俗、生活的記載詩文。明清時期商街變遷,從灣裡溪街歷經洪水災難,到「溪尾代誌」第四期刊登的溪美古老商店街變遷史,由日據抗日的十九公祖廟,述說抗日歷史慘烈,到做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訪談時,社區一位居民於日本大東亞戰爭中,一個遺留下來的老舊皮箱,都裝載著滿滿塵封的記憶。
從荷蘭時期開始的製糖歲月,糖部與聚落興盛歷經石車輾製煮糖,到營運困難的現在糖廠困境,突然發現地方就真實在那兒,地方活生生就在眼前,感動的事情、感動的人。對於這麼多的感動,從辦理「溪美音像展」的感動,從社區一些年長者來看他們年代回憶相片,生活晃如昨日再現,歷史在那兒。「空間」對人而言,只有那個受到「主體人」關係及之、賦予價值內容之範圍才真實存在(潘朝陽,存有空間的一個詮釋p339)。
文化地圖將對於這樣的將故鄉、認同、美感的連結的地圖,沒有理由認為此類圖像就不能提供社區更豐富的文化性材料。這些地標、感情對象與神聖地方都透露隱藏在目前環境下,文化圖譜更包含表列其地方的文化特徵,甚至有關核心意念與信仰的概念性地圖,這些地方精神的圖譜,提供以便尋找形塑地方性格的元素,釐清地方人們產生情感投射的因素為何。
參考文獻
1.高拱乾,《台灣府志》,南投,台灣文縣委員會,1993。
2.黃文博,《南瀛地名誌》,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
3.唐德塹,《台南縣善化鄉土誌》,台南縣,1982。
4.周璽,《彰化縣志》,南投,台銀文叢本,1962。
5.《台糖五十年》,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6、善化文教會訊1~38期
7、善糖國小鄉土教材
8、耆老訪談孫江淮、王文通、方天來、郭朝旺
9、趙文榮,由碑 契字等史料略探清代北善化地區地區之拓殖-兼論目加
溜灣社之轉徙
10、溪尾代誌1~7期
11、潘朝陽,存有空間的一個詮釋
12、段義孚,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
13、Ruth Rentschler,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羅秀芝譯,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