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溪美文化(三)

三、由宗教信仰與溪美聚落文化上的特色與分佈
居民攜其地方的保護神,祈求保護平安。定居之後建設寺廟,永遠供奉,因此,聚落的形成與寺廟所在地、民俗信仰有不可分的關係。由此來溪美社區內的宗教與民俗信仰。庄廟隆安宮則位居溪美社區內,是庄民信仰中心,而進興堂、十九公祖廟、中巷萬聖公廟等陰廟信仰則分佈於環佈於溪美社區較偏僻之郊野。
(一)十九公祖廟
蘇姓居民口述:清末十九王公祖廟處原為工寮,附近為刺竹林及林投,無路可通,十九位抗日志士受傷逃難於此處( 陳子鏞所招募抗日),曾祖及庄內人士,救助在此地救養,後來十九位志士死後,在附近就葬,蘇氏曾祖在此奉祀神牌,並囑後人整理此地及十一月二十三日祭拜,子孫建祠後歷經蘇姓後代及庄內人士捐輸,出錢出力,再因六合彩盛行嘉義人士中大彩奉刻有十九尊神像,更因奉拜金牌,神像被偷九尊及香爐均已不見。
大內居民:以前在此附近租地種愛文,由於裝箱負重,腳部受傷,經附近人土介紹來此拜拜,有所感應,故常來此拜拜。
附記:台南縣文獻委員洪景星述清朝與日本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澎與日本。後日軍進據台灣。陳子鏞(北仔店人),變賣家產,以一日一塊錢募集民勇,聯合官員在曾文溪灘與日軍激戰。並指出當年抗日烈士被合葬在溪美墓地,有名字的後來遷葬,最後剩下十九門無名主墳。由於百姓屢見怪事,經由靈媒得知十九烈士希望百姓建廟奉祀。洪景星先生並為以聯「忠烈耀南台,十九英靈原颯爽;義總領灣裡,千秋碧血祐鄉關」以為十九烈士列祠對聯為記。

(二)中巷萬聖公
中巷為古路,是溪美居民前住溪底農事的牛車道,可過同德佛院旁順水圳抵善化。據耆老王文通述溪尾三合庄,日據時代前往南鯤身路上尚可見溪尾三合庄的三角旗幟。中巷東邊有巷道位於糖廠側叫步崎,西邊巷道則稱為虎孔(台音)。
耆老翁天舜述中巷萬聖公之前身為土地公祠,後因農民在附近工作之田地,犁田時發現的骨骸,以布袋裝置於此。又據耆老述廟下也有數甕。後經乩童起乩,在此奉祀萬聖公祠。之後由於旁大榕樹根腐蝕,於颱風倒毀,經鄉民發起再起新祠「萬聖堂」。其旁尚有一大芒果及大龍眼樹各一棵,環境雅致。北側為內溝(日據期尚為曾文溪水道。)據鄉民王清田氏述中巷為盟軍轟炸時躲防空地點。

(三)社內角生武宮建設由來
生武宮供奉玄天上帝、保生大帝原先由爐下弟子於每年農曆三月十四日聖誕千秋日執筊,擇定一名爐戶,負責奉拜。民國七十五年,由蘇鐵先生等數名熱心信徒負責籌備建廟,于七十六年農曆三月十四日完工落成,並舉行安座儀式啟用。
王全蔭述︰中尊玄天上帝為鎮殿神明,鬍鬚會長長,三媽為慶安宮分尊三媽,由庄內弟子這二年內迎請到社內供奉,在王氏家族弟子結婚奉拜後,經執筊,要在生武宮接受弟子奉拜。

(四)進興堂
進興堂位於台19線,溪美橋至麻善中段路東屬六分里轄區,唯拜拜之居民均是溪美人,原同為此區域農地,大部分為本地所有。祀奉主神為楊府元帥。
據耆老口述,此廟原址位於現溪底,寮東約王藤的地附近,現今溪善里29.30林住戶均居住於此,原為福德正神之土地廟,以前為水泥書寫「福德正神」後因大水遷建於此。再因大灣禹王乩童起乩,說在灣裡糖場北邊在明清年代有一營兵奉守此地。元帥為楊統領,附言要在此駐駕。於是居民在此奉祀令旗。拜拜日期為農曆113。本廟於經多次大水仍安然無恙,可謂神威顯靈。民國90年因台19路線擴增,於是經主神及居民努力順利重建,現今美侖美奐,並奉刻金身。

()、隆安宮
隆安宮是溪美社區之庄廟,地處溪美里西端,是溪美主要的民俗信仰中心,隆安宮主祀玄天上帝,配祀吳李池府千歲、岳帝爺、中壇元帥,祭典日期為農曆十月十五日,創廟沿革依地方耆老述:已不可考,溪美庄民隨攜玄天上帝、李府岳帝爺、中壇元帥源於溪美里一九六號南小廟供拜。迨至日據時期,開闢麻善公路,廟宇歲為之拆毀,民國二十四年移奉公會堂,其後因鄉遷入之居民漸多,遂有池府千歲及禹王二尊神祇合祀。民國六十年由庄民捐建廟宇。六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峻工,廟宇座東朝西,今廟則是民國七十五年所修建。
※大灣禹王:為前居住於溪底寮居民大多為學甲鎮大灣地區民家,後因大水與糖廠換地居住於29.30鄰處,其信奉神祇為大灣吳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溪美教會
溪美長老教會創立於民國五十三年,基督教信徒每逢星期日就長途步行、或騎腳踏車、坐牛車到善化教會參加主日禮拜,因而喚起徐伙長老等長執勾畫在溪美里設立教會的願景。
民國五十二年十月召開,設立溪美教會等籌備委員會,議決訂於1964119起在胡芳興長老府上之大廳作為主日禮拜的暫時場所,此後積極籌備購買土地建造聖殿事宜,議決向王齊弟兄購買現址共700㎡之土地(其中王齊弟兄、吳桂雲姊妹各奉獻100㎡)民國五十三年三月聖殿定礎開工興建,同年八月全部完工。

(七)石敢當祠
善化糖廠後石敢當祠,其路由六分里往糖廠後,為溪底寮(其地開始北向低下,日據期曾文溪到此)尚有住戶及糖廠畜牧場(養豬),石敢當依當地居民(舊里長)述其作用為舊時牛車上坡,牛隻常不肯走,農民為制煞設之、一說舊時路箭之地、另一說為曾文溪常割流(意為河道常變化),為制水設之。其生日於農曆23,(地主述係由赤山巖觀音佛祖做主)石桌雕刻者述是日必定嚴寒。地主並述:(其地原為糖場地,因善化用地為糖廠鐵道經過,故與糖廠易地)石敢當原於糖廠廠區內,後被請走,後再被送至後門,地主於80年捐地興蓋祠堂。
孫老見其石桌問地主,獻石桌為附近居民,孫老提議前往探視。其人述:溪底寮處每逢大水必淹,地方拜有楊府元帥,與19公路旁之進興堂為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場所形式」應是依個土生土長的文化被銘刻入了其中土地之中,而構成的形式樣貌。這種由土地所生長出來的建築形式,其實是具體展現了那塊土地、那個場所的一切歷史與記憶。那個場所的性格與特性,才能找到屬於它自己的表達形式。(魏光莒,批判性地域主義)

溪美社區的民俗與宗教信仰,實可以分為傳統的神道設教信仰,及長老基督教的信仰。以神道信仰的部份,又可細分為道教神祇的信仰及厲鬼信仰,隆安宮及生武宮屬於道教神祇的信仰系統,進興堂、十九公祖廟、中巷萬聖公等則屬於厲鬼信仰系統,而觀進興堂、十九公祖廟、中巷萬聖公之信仰興起緣由,我們可以約略知曉這都與戰亂有關,而由此亦可以察悉溪美一帶,是歷來兵家爭奪的要地,以是因緣故,周遭之地乃多陰廟。從這些地方信仰的存在空間建構與對照,潘朝陽謂此:人的信仰、觀念、習俗、意識、禁忌、情感….往往是構造其「存在空間」的「參考情境」。(潘朝陽,存有空間的一個詮釋p339

溪美藉由此神聖向度與路徑,使得溪美「核心所在」形成,也使的居民意義網絡得以開展。人們相信地方不僅為他們的家,而且是一個受神所保衛的地方,當生活處在一種不確定和含有天然敵意的情境下,「神的概念」不僅可以提升生活和保護,同時還可以保證大自然和社會的秩序。在傳統的地方,地方性的宗教活動,鄉土性的廟神的巡境對鄉土的主體性顯現了明確的定義,巡境的隊伍把相當模糊的區域變成有範圍的空間,表演了戲劇化的效果,這是對每年一度的社區領域的再認定,也是中心聚落結構的符號性再強化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