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灣裡溪畔畫溪美-溪美文化

溪美四季 王萬此


春晨空氣裡,總有,灣裡糖廠濃濃蔗香  
氤氳的霧氣,籠照目加溜灣屬地
昔日金枚,虹橋倩影,獨存石獅的守護
物換星移,愛與緣的連續,遺下親水公園
夏午鳳凰下,曾經,善糖小學片片花紅
盈盈的離意,偏灑灣裡溪街舊址
旅寓端如,勵學亭跡,卻見芳草又滿庭
世代交替,奉和納的傳承,卻在靜學園中。

虹橋倩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解
金枚:電影員,曾在虹橋拍攝電影
親水公園;舊址為華視、中視拍攝愛、緣的連續劇址
端如:糖廠廠長,曾建勵學亭及題字
奉納:日意為對神佛的供奉,勵學亭前身為日本灣裡神社,石碑已不見

溪美文化 目錄:




溪美文化(一、前言)

一、前言
文化意涵意味著「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同世代所抱持的美學、歷史、科學和社會的價值」[N1] 。而時間會流轉,空間上的轉變似也是不可避免的!人們在時空裡與環境奮鬥的痕跡往往留予後世追思;滄海桑田,此話用於溪美這塊灣裡溪旁的土地,恐怕是再適當不過的了!古早,灣裡溪從茄拔向西奔流,溪水繞過慶安宮,蜿蜒流過糖廠,最後從溪尾出海[N2] ,由此可知溪尾是古灣裡溪出入善化的重要門戶。
1931曾文溪歷經第五次改道後治水工事興工,使得曾文溪沿岸許多村
庄又被迫大舉遷庄,至昭和13年(1938年)六月1日治水工程告竣時,居民戲稱為「青冥蛇」的曾文溪,其四處亂竄的溪道始固定,也一直到此時居民備受威脅的生活空間才大略底定。
溪美社區的歷史,與「溪」一字實息息相關,此溪所指即是曾文溪,事實上,溪美之名,乃二次世界大戰後,善化鎮化劃分行政區域時,將溪尾、社內、及善化糖廠(會社)一帶合為一里,早期稱為曾文北里。後沿用溪尾一名,取諧音字並加以雅化而稱「溪美里」,亦即溪美地方實具有傳承人文與歷史的重要意義與精神存在。


[N1]Marquis-KyleWalker1992,p73文化新形象p163

[N2]唐德塹,善化鎮鄉土誌

溪美文化(二)

二、由庄頭形成看溪美
溪美里早期為平埔族目加溜灣社漁牧聚集之部落,荷人初據時人口約一千人,為西拉雅四大社之ㄧ;因平埔族民遭受漢人墾殖浸蝕族民生計,乾隆年間遂逐次遷往頭社一帶地區,漢人日增而平埔族人日少。其後雖經多次水患,因位於官道出入口,莊民亦能多次聚集,商業日盛,並形成灣裡溪墘街、新社、曾文等人口密集商賈彙集之大庄,曾文溪更因曾文庄而名之。而「溪尾三合庄」主要是由「溪尾」、「社內」、及「相馬寮」[N1] (會社後)三個主要庄落組成,另外里內尚有「新厝」、「公館」、「潭埔」、「灰寮仔埔」、「曾文」等地名,及「芋厝寮」、「新社」等兩個廢庄。
地名,通常有其特殊的歷史淵原與社會意義,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反映出其時社會情境;同時,地名往往透露出此一地區於墾殖過程中,所蘊有之特殊人文與自然環境之內在意涵,易言之,地名可以說是地方的活化石,故由聚落形成,來深入探索溪美,並依此之思維,並參就文獻[1]及耆老口碑[2],書繪溪美的文化圖像。其意義在地方空間的許多客觀存在的參考點,例如地標、庄頭、和發展路徑重要位置,都在人體的意向督導下成為一體,在每個生活的生命共同體下,融合各血緣、地緣,以及地方發展過程中人情風土變遷,充滿的地方特色與情感。人離不開鄉土,鄉土永遠在每一個人魂縈夢牽中,落葉歸根是住民對鄉土情懷,以及對鄉土終極神聖歸屬感。(本段 引用趙文榮善糖國小鄉土教材),及王萬此口述調查)


[1]黃文博,《台南地名誌》,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
[2] 此處所採為胡村泱先生之口碑。


[N1]王文通口述,相馬寮為日人管區宿舍,相馬為日人姓,地點為灣裡製糖(善化糖廠地)(孫江淮補述)

(一)、社內:又稱南溪美、南勢,在溪美里之南善化國中南邊一帶,亦稱舊社,為平埔族四大社之一目加溜灣社舊地,社內是明朝遺臣沈光文教學之處,清時沿著舊灣裡溪,目加溜灣社分成三個地區;南為目加溜灣街(灣裡街今善化市街)、中為新社街(社內和新社)、北為灣裡溪墘街(在東勢宅之西,曾文溪大水時淹沒而無跡)。從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此處即有灣裏溪墘街[1],故而可知:遲於康熙五十六年,溪美一帶實有相當的農、商業發發展,同時因地處灣裏溪畔之平原地帶,土壤沃腴自不在話下,田野碧綠,稻米、甘蔗、花生、大菁與番薯等農產品其質與量均豐。據耆老孫江淮口述南溪美(社內)一帯,清武舉人蘇敢於此開設糖部,於此處並留有石車可鑑。
(二)、新社:在社內北邊的廢庄,遺址約在現今善化國中附近。此地北邊原有灣裡溪墘街古聚落,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曾文溪大水,灣裡溪墘街被沖毀,社人乃南遷此地另建新社,以別於南邊的舊社,之後並行成熱鬧的新社街,到清末猶為店舖林立之地,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以後,鐵道和公路陸續開鑿舖設,此地始漸式微,終至沒落無跡。據王文通耆老口述:從12戶(糖廠二村)以南沿內溝(有稱舊灣裡溪、新社溪)至社內,舊有千五口火鼎(),清諸羅縣令周斗棻有詩「新社溪街花大開,一灣流水拱樓台」,洪調水[N1] 並述:清期此有二福德廟,每年設有平安宴。今溪美隆安宮每年於農曆十月十四日謝公願及十月十五日賞兵,亦應依此而來。


[1]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33


[N1]台南縣文獻委員

(三)、溪尾:在善化糖廠的西邊,昔因位處舊灣裡溪(一說新社溪)的溪尾地帶,耆老洪調水、王文通述;此溪於清初由茄拔西流切入慶安宮廟後,朝北經糖廠由溪尾出海,清中葉因曾文溪大水而改道。
(四)、會社:即善化糖廠,在溪尾的東邊,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於一九○五年開設後,原有聚落部分遷移至東勢宅為新厝仔,初稱灣裡製糖所,民國五十年改稱善化糖廠;會社宿舍區分成第一村(於廠區內灣裡溪以西,一二二公路以北一帶,早期靠灣裡溪附近為單身宿舍,餘為廠內幹部宿舍)、第二村(於一二二公路以南,一七七公路以東,早期為糖場一般職員宿舍)、第三村(溪尾庄口一二二公路以南,一七七公路以西一帶,早期為糖廠台籍員工宿舍),第一村大部拆除,第二村已全數拆除,目前由富立建設興建高級別墅區。第三村改建為透天厝。
(五)、曾文:在溪尾的西北邊(今福隆科技公司以南一帶),係曾文所拓墾之地,清中葉以前是大庄頭,曾是溪尾一帶三合庄的中心地帶,曾文溪名亦由此而來,船行可至此;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曾文溪大水,此庄被沖毀庄民四散;日據初期日軍守備司令部駐守於此附近,王文通耆老述道:老祖嬤時代在此開設飯館,其時酒家飯館亦甚多。
(六)、灰寮仔埔:亦稱灰窯埔,在社內庄東墓埔,傳係後來浮覆的兩座小丘,早年墓穴多流行使用白灰土,因此有人在此搭寮存放白灰土零售而得名;孫江淮耆老述:石灰尚用於抹壁之用;而古製糖法(烏糖)石灰亦可用於製糖。十九公祖廟位於此地,此祠為主祀抗日英靈的有應公廟,今祠建於民國七十年,每年以農曆十一月二十三日廟成日為祭祀日。
(七)、潭埔:在灰寮仔埔的北邊,原為大片荒埔地,早年因有大潭在此而得名。耆老郭朝旺述:潭埔處後為墓仔埔,鄉人常以草蓆裹屍,後鄉人耕種長種植蕃薯因地肥沃,蕃薯大約擔籃大,且常蕃薯包住人骨或頭髮。
(八)、芋厝寮:在溪尾庄北、曾文庄東的廢庄,係乾隆三十年(一八七六年)泉系胡楚入墾之地,初在舊灣裡溪溪畔搭寮種芋頭為生,故名;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曾文溪大水,芋厝寮及其北邊曾文庄盡為洪水吞沒,而舉庄南遷另建胡厝寮。
(九)、新厝:在一七七公路以西,第三村以南一帶,原居住溪底寮及溪埔一帶,因曾文溪常氾濫淹水,政府以糖廠地用以地換地方式,遷居於此故名新厝。
(十)、公館:位於第一村以北、中行以東一帶,早期為溪尾通往麻豆與嘉義之要道,清朝時設有公館故名之。
從耆老與文獻對地方感方向與地標資料,說明地方的主觀的空間感及地理感,但是地理感的資料存在於人的心靈之內,因為藏在於人的心靈深處的地理感,都是他對環境經驗所演化成的價值觀,這價值觀終必以行為表達在生活環境之中,潘桂成稱之為「地理性的回歸」(潘桂成,1997p8)。溪美住民與地方留存之諸多地名,如「灣裡溪墘街」「新社街」「溪尾」、「社內」、「相馬寮仔」「會社」、「新厝」、「公館」、「潭埔」、「灰寮仔埔」、「曾文」「芋厝寮」、等地名,反映出了溪美一地與其特殊的人主體歷史淵原與社會意義,實實在在反映出其時社會情境,更透露出此一地區於墾殖過程中,所蘊有之特殊人文與自然環境之內在意涵可以古地名做出對溪美地方的建構詮釋

溪美文化(三)

三、由宗教信仰與溪美聚落文化上的特色與分佈
居民攜其地方的保護神,祈求保護平安。定居之後建設寺廟,永遠供奉,因此,聚落的形成與寺廟所在地、民俗信仰有不可分的關係。由此來溪美社區內的宗教與民俗信仰。庄廟隆安宮則位居溪美社區內,是庄民信仰中心,而進興堂、十九公祖廟、中巷萬聖公廟等陰廟信仰則分佈於環佈於溪美社區較偏僻之郊野。
(一)十九公祖廟
蘇姓居民口述:清末十九王公祖廟處原為工寮,附近為刺竹林及林投,無路可通,十九位抗日志士受傷逃難於此處( 陳子鏞所招募抗日),曾祖及庄內人士,救助在此地救養,後來十九位志士死後,在附近就葬,蘇氏曾祖在此奉祀神牌,並囑後人整理此地及十一月二十三日祭拜,子孫建祠後歷經蘇姓後代及庄內人士捐輸,出錢出力,再因六合彩盛行嘉義人士中大彩奉刻有十九尊神像,更因奉拜金牌,神像被偷九尊及香爐均已不見。
大內居民:以前在此附近租地種愛文,由於裝箱負重,腳部受傷,經附近人土介紹來此拜拜,有所感應,故常來此拜拜。
附記:台南縣文獻委員洪景星述清朝與日本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澎與日本。後日軍進據台灣。陳子鏞(北仔店人),變賣家產,以一日一塊錢募集民勇,聯合官員在曾文溪灘與日軍激戰。並指出當年抗日烈士被合葬在溪美墓地,有名字的後來遷葬,最後剩下十九門無名主墳。由於百姓屢見怪事,經由靈媒得知十九烈士希望百姓建廟奉祀。洪景星先生並為以聯「忠烈耀南台,十九英靈原颯爽;義總領灣裡,千秋碧血祐鄉關」以為十九烈士列祠對聯為記。

(二)中巷萬聖公
中巷為古路,是溪美居民前住溪底農事的牛車道,可過同德佛院旁順水圳抵善化。據耆老王文通述溪尾三合庄,日據時代前往南鯤身路上尚可見溪尾三合庄的三角旗幟。中巷東邊有巷道位於糖廠側叫步崎,西邊巷道則稱為虎孔(台音)。
耆老翁天舜述中巷萬聖公之前身為土地公祠,後因農民在附近工作之田地,犁田時發現的骨骸,以布袋裝置於此。又據耆老述廟下也有數甕。後經乩童起乩,在此奉祀萬聖公祠。之後由於旁大榕樹根腐蝕,於颱風倒毀,經鄉民發起再起新祠「萬聖堂」。其旁尚有一大芒果及大龍眼樹各一棵,環境雅致。北側為內溝(日據期尚為曾文溪水道。)據鄉民王清田氏述中巷為盟軍轟炸時躲防空地點。

(三)社內角生武宮建設由來
生武宮供奉玄天上帝、保生大帝原先由爐下弟子於每年農曆三月十四日聖誕千秋日執筊,擇定一名爐戶,負責奉拜。民國七十五年,由蘇鐵先生等數名熱心信徒負責籌備建廟,于七十六年農曆三月十四日完工落成,並舉行安座儀式啟用。
王全蔭述︰中尊玄天上帝為鎮殿神明,鬍鬚會長長,三媽為慶安宮分尊三媽,由庄內弟子這二年內迎請到社內供奉,在王氏家族弟子結婚奉拜後,經執筊,要在生武宮接受弟子奉拜。

(四)進興堂
進興堂位於台19線,溪美橋至麻善中段路東屬六分里轄區,唯拜拜之居民均是溪美人,原同為此區域農地,大部分為本地所有。祀奉主神為楊府元帥。
據耆老口述,此廟原址位於現溪底,寮東約王藤的地附近,現今溪善里29.30林住戶均居住於此,原為福德正神之土地廟,以前為水泥書寫「福德正神」後因大水遷建於此。再因大灣禹王乩童起乩,說在灣裡糖場北邊在明清年代有一營兵奉守此地。元帥為楊統領,附言要在此駐駕。於是居民在此奉祀令旗。拜拜日期為農曆113。本廟於經多次大水仍安然無恙,可謂神威顯靈。民國90年因台19路線擴增,於是經主神及居民努力順利重建,現今美侖美奐,並奉刻金身。

()、隆安宮
隆安宮是溪美社區之庄廟,地處溪美里西端,是溪美主要的民俗信仰中心,隆安宮主祀玄天上帝,配祀吳李池府千歲、岳帝爺、中壇元帥,祭典日期為農曆十月十五日,創廟沿革依地方耆老述:已不可考,溪美庄民隨攜玄天上帝、李府岳帝爺、中壇元帥源於溪美里一九六號南小廟供拜。迨至日據時期,開闢麻善公路,廟宇歲為之拆毀,民國二十四年移奉公會堂,其後因鄉遷入之居民漸多,遂有池府千歲及禹王二尊神祇合祀。民國六十年由庄民捐建廟宇。六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峻工,廟宇座東朝西,今廟則是民國七十五年所修建。
※大灣禹王:為前居住於溪底寮居民大多為學甲鎮大灣地區民家,後因大水與糖廠換地居住於29.30鄰處,其信奉神祇為大灣吳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溪美教會
溪美長老教會創立於民國五十三年,基督教信徒每逢星期日就長途步行、或騎腳踏車、坐牛車到善化教會參加主日禮拜,因而喚起徐伙長老等長執勾畫在溪美里設立教會的願景。
民國五十二年十月召開,設立溪美教會等籌備委員會,議決訂於1964119起在胡芳興長老府上之大廳作為主日禮拜的暫時場所,此後積極籌備購買土地建造聖殿事宜,議決向王齊弟兄購買現址共700㎡之土地(其中王齊弟兄、吳桂雲姊妹各奉獻100㎡)民國五十三年三月聖殿定礎開工興建,同年八月全部完工。

(七)石敢當祠
善化糖廠後石敢當祠,其路由六分里往糖廠後,為溪底寮(其地開始北向低下,日據期曾文溪到此)尚有住戶及糖廠畜牧場(養豬),石敢當依當地居民(舊里長)述其作用為舊時牛車上坡,牛隻常不肯走,農民為制煞設之、一說舊時路箭之地、另一說為曾文溪常割流(意為河道常變化),為制水設之。其生日於農曆23,(地主述係由赤山巖觀音佛祖做主)石桌雕刻者述是日必定嚴寒。地主並述:(其地原為糖場地,因善化用地為糖廠鐵道經過,故與糖廠易地)石敢當原於糖廠廠區內,後被請走,後再被送至後門,地主於80年捐地興蓋祠堂。
孫老見其石桌問地主,獻石桌為附近居民,孫老提議前往探視。其人述:溪底寮處每逢大水必淹,地方拜有楊府元帥,與19公路旁之進興堂為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場所形式」應是依個土生土長的文化被銘刻入了其中土地之中,而構成的形式樣貌。這種由土地所生長出來的建築形式,其實是具體展現了那塊土地、那個場所的一切歷史與記憶。那個場所的性格與特性,才能找到屬於它自己的表達形式。(魏光莒,批判性地域主義)

溪美社區的民俗與宗教信仰,實可以分為傳統的神道設教信仰,及長老基督教的信仰。以神道信仰的部份,又可細分為道教神祇的信仰及厲鬼信仰,隆安宮及生武宮屬於道教神祇的信仰系統,進興堂、十九公祖廟、中巷萬聖公等則屬於厲鬼信仰系統,而觀進興堂、十九公祖廟、中巷萬聖公之信仰興起緣由,我們可以約略知曉這都與戰亂有關,而由此亦可以察悉溪美一帶,是歷來兵家爭奪的要地,以是因緣故,周遭之地乃多陰廟。從這些地方信仰的存在空間建構與對照,潘朝陽謂此:人的信仰、觀念、習俗、意識、禁忌、情感….往往是構造其「存在空間」的「參考情境」。(潘朝陽,存有空間的一個詮釋p339

溪美藉由此神聖向度與路徑,使得溪美「核心所在」形成,也使的居民意義網絡得以開展。人們相信地方不僅為他們的家,而且是一個受神所保衛的地方,當生活處在一種不確定和含有天然敵意的情境下,「神的概念」不僅可以提升生活和保護,同時還可以保證大自然和社會的秩序。在傳統的地方,地方性的宗教活動,鄉土性的廟神的巡境對鄉土的主體性顯現了明確的定義,巡境的隊伍把相當模糊的區域變成有範圍的空間,表演了戲劇化的效果,這是對每年一度的社區領域的再認定,也是中心聚落結構的符號性再強化功能。


溪美文化(四)

四、交通
19公路,原為縣177道路,北過曾文溪麻善大橋至麻豆,南過嘉南大圳自強橋至善化。本路段為日據中期灣裡糖廠設立後,日人中島所長與當時保正胡水連先生討論後建築之道路,當時為無償建造,由車輛運來約雞蛋大小之鵝卵石,民眾出公工,分段舖設,據耆老呂來分氏口述當時,有一路段經徵一婦人地,後被告至台南府城控告,經新化郡守承擔才得無事。

此路段在光復後50年代依然木麻黃、油加利樹參天,可喻林蔭大道。過曾文溪時,為乘坐膠筏運送,在溪美橋下常常塵土飛揚,及至曾文溪處,白芒一片隨風搖曳,後來麻善大橋完工以後,交通順暢,來往車輛也漸多,為麻善大橋初期有徵收過橋費。同時道路也埋設中油瓦斯運送管線。

80年後路段,擴增為四線道路,而北段至麻豆段及麻善大橋也在90年開始擴增。貫穿溪美的台十九甲線及南122線,它是溪美與善化市區及麻豆鎮之間,及沿曾文溪南岸往來的重要交通動線,溪美目前重要的機關與設施,大部份都在此一交通動脈兩旁及附近,比如善化國中、游泳池、溪美教會、郵局、善糖國小、善化糖廠、隆安宮等等,皆鄰省道台九甲線及122線。易言之,台九甲線省道可以說是溪美社區的生命動線。貫穿溪美的交通動脈是省道台九甲線及南122線,它是溪美與善化市區及麻豆鎮之間,及沿曾文溪南岸往來的重要交通動線,溪美目前重要的機關與設施,大部份都在此一交通動脈兩旁及附近,比如善化國中、游泳池、溪美教會、郵局、善糖國小、善化糖廠、隆安宮等等,皆鄰省道台九甲線及122線。易言之,台九甲線省道可以說是溪美社區的生命動線。


溪美文化(五)

五、產業文化方面

(一)糖業
()敘及溪美的產業,不可不談的產業是糖蔗的產製,早年「社內」一帶有五處糖部[1],此一糖部集中的數目與密度,實凌越於善化其它社區,更是證明了溪美一帶,在有清一帶代,種蔗硤汁取糖的事業,繁盛實有勝於他地之處。
民國七年(1918),日人於溪美地區社立新式製糖場後,為溪美地區之糖蔗產業帶至另一波高峰,因著糖廠的設立,糖廠的員工自成一聚落區,名之曰「會社」,此一庄落是今日的溪美里三個主要庄落之一,即可觀察出:糖產業對於溪美地區的影響,實及於經濟、社會組織、聚落的人文景觀等幾個層面,這是我們在觀察或探究溪美的糖產業文化時所不可輕忽的。
(二)商業
溪美地區原有灣裡溪乾街古聚落,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曾文溪大水,灣裡溪街被沖毀,居民乃南遷,另建新社,以別於南邊的舊社,之後並行成熱鬧的新社街,傳說到清末猶為店舖林立之地,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以後,鐵道和公路陸續開鑿舖設,此地始漸式微,終至沒落無跡[2]
(三)灰白土
而除了商業、糖蔗產業外,今溪美地域內復有一「灰寮仔埔」,此地在「社內」庄東,傳係後來浮覆的兩座小丘,早年墓穴流行使用灰白土,因有人於此存放灰白土零售而得名,故而可見,當年販售灰白土亦是溪美地區的一項特色產業。


[1] 請參閱黃文博,《南瀛地名誌》,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
[2] 請參閱唐德塹,《善化鄉土誌》,台南縣,1982,頁69。及黃文博,《南瀛地名誌》,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207

溪美文化(六)

六、地方民謠
地方民謠:土馬仔香香,土馬仔香香;也有人哭子,也有人咒匡。
據清末東勢寮、六分寮、胡厝寮、方厝寮與謝厝寮均在曾文溪南岸,號稱為五虎寮,是聯防庄,因曾文溪割流嚴重時常 造成庄頭流失。而溪流一來田園的土馬(肚白)均浮上來,庄民大出捕獲而食,因此遭洪水淹流者不少。

溪美文化(七)

七、地景
善糖八景
一、潭浦春曉
侵晨霧靄裊輕紗,春浦氤氳暖意賒,夾暗綠楊花蔓繚,猶疑夢境入仙家。
于右老題:「潭浦春曉」
善化糖廠潭浦溝為風景區,此地柳絲釣水,虹橋臥波。介壽亭前,朱欄迴繞,林菁四合。每值春晨,於曉露籠罩中,恍如西子披紗,別具風緻。須臾,曉露漸收,綠繞珠迴,滿潭明媚,景氣宜人。
二、塔水鳴琴
水塔筠棚疊幾重,居然人巧奪天工,憑將瀰漫蒸騰汽,化作鳴琴逸韻淙。
梁寒操題:「塔水鳴琴」
潭中屹立冷卻水塔,高若五層大樓,每當開工期間,水珠下噴,聲若鳴琴。更有撒水映日,形成七色虹彩,蔚為奇觀。
三、虹橋倒影
一灣綠水鏡 同,弓樣橋橫兩岸通,倩影臨流如畫黛,倒看化作半天虹。
陳定山題:「虹橋倒影」
虹橋橫跨潭浦溝上,為綠凝館通介壽亭之津梁,橋下綠水一彎,於靜止無波時,橋影倒映,人行其上,彷彿置身畫圖中。
四、平台觀魚
悠逸游鱗俯瞰深,何須退網費沉吟,莊人自有濠梁樂,志士寧望江海心。
朱玖瑩題:「平台觀魚」
平台階段,乃我國最古老之水土保持方法,善糖既於了拔林山地墾成台南縣水土保持示範區,復於廠內風景區墾就柳提兩岸平台,每於製糖水暖或於潭水清漲之際,魚類出沒,跳躍潑刺,結伴游泳。人立平台,俯視萬態,神為之移。
五、柳蔭垂釣
綠楊拂水醮春波,簑笠臨流當 歌,閒裏垂綸 鏡趣,上鉤任願不求多。
李超哉題:「柳蔭垂釣」
堤岸綠柳成蔭,蟬聲斷續,清風吹動,柳條輕拂,每於工餘暇日,垂釣其間,樂而忘返。
六、雙潭濯月
澄潭凝碧印永輪,倒汰銀光上下分,最是月明三五夜,天心皎潔波新勻。
王壯為題:「雙潭濯月」
潭浦溝由於兩隄彎曲,四橋分隔,形成左右雙潭。三五之夜,明月高懸碧空,人立兩隄中央,雙潭均見明月,有時為風吹皺,便覺浮光耀金,有時水波不興,便覺靜影沉璧,令人頓懷西湖三潭印月之思!
七、勵亭聞鐘
軒敞亭台勢翼然,晨鐘勵學過雲天,新苗端賴 培力,日日悠揚啟後賢。
雷寶華題:「勵亭聞鐘」
勵學亭,綠蔭朱環,四面清風,亭前圓池,噴水如珠,游魚可數;後閣休靜,鳥語花香。滿亭金碧輝煌,為墨客騷人及各方仕女登臨寄詠之地。數百台糖子女,讀書附校,課鐘鐺然,陣陣清送,能令遊客作暮鼓晨鐘之感。
八、廣場晨操
戶樞不蠹流不腐,陶 勤搬賴健身,輻射初陽朝氣勃,中原待復拯思民。
李崇實題:「廣場晨操」
廣場位於康樂台之前,中山堂之側,前後椰林列隊,楓桃爭穠,乃康樂活動之中心。每值清晨,全體同仁,均於昇旗後作早操,身手矯捷,陣容浩大。人立霧中,更覺充滿朝氣活力,亦晨曦中之一景也。
(錄自五十四年度台糖攝影園遊會手冊)

溪美文化(八、結語)

八、結語
關於「文化圖譜」代表的是人們如何看待環境中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生活地圖是生活事件的標示,生活經驗的縱軸與橫軸的認知轉化,讓生活的紀錄轉而成圖像的表達。文化圖譜分析被理解成「一種瞭解人們如何體驗他們的地方與文化的方式」(GroganMercer with Engwicht1995,p.74)。
他們認為文化圖譜分析主要關照的是有關一個地方的質的感知與其所代表的意義,而非量化數據客觀呈現。由耆老口述歷史、文獻與老舊照片蒐集,許多相關地方參考點如族譜、地契、相片,以及口述歷史的訪談都浮現出來,對溪美來說增添許多證據,反映出每個年代之背景生活風俗,所代表時代意義,述說社會族群大眾群體記憶。
溪美地方文化,從平埔族西拉雅系目加溜灣社,明末沈光文徙居,教導平埔族識字,遺留甚多有關地理環境,風俗、生活的記載詩文。明清時期商街變遷,從灣裡溪街歷經洪水災難,到「溪尾代誌」第四期刊登的溪美古老商店街變遷史,由日據抗日的十九公祖廟,述說抗日歷史慘烈,到做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訪談時,社區一位居民於日本大東亞戰爭中,一個遺留下來的老舊皮箱,都裝載著滿滿塵封的記憶。
從荷蘭時期開始的製糖歲月,糖部與聚落興盛歷經石車輾製煮糖,到營運困難的現在糖廠困境,突然發現地方就真實在那兒,地方活生生就在眼前,感動的事情、感動的人。對於這麼多的感動,從辦理「溪美音像展」的感動,從社區一些年長者來看他們年代回憶相片,生活晃如昨日再現,歷史在那兒。「空間」對人而言,只有那個受到「主體人」關係及之、賦予價值內容之範圍才真實存在(潘朝陽,存有空間的一個詮釋p339)。
文化地圖將對於這樣的將故鄉、認同、美感的連結的地圖,沒有理由認為此類圖像就不能提供社區更豐富的文化性材料。這些地標、感情對象與神聖地方都透露隱藏在目前環境下,文化圖譜更包含表列其地方的文化特徵,甚至有關核心意念與信仰的概念性地圖,這些地方精神的圖譜,提供以便尋找形塑地方性格的元素,釐清地方人們產生情感投射的因素為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1.高拱乾,《台灣府志》,南投,台灣文縣委員會,1993
2.黃文博,《南瀛地名誌》,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
3.唐德塹,《台南縣善化鄉土誌》,台南縣,1982
4.周璽,《彰化縣志》,南投,台銀文叢本,1962
5.《台糖五十年》,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6、善化文教會訊1~38
7、善糖國小鄉土教材
8、耆老訪談孫江淮、王文通、方天來、郭朝旺
9、趙文榮,由碑 契字等史料略探清代北善化地區地區之拓殖-兼論目加
溜灣社之轉徙
10、溪尾代誌1~7
11、潘朝陽,存有空間的一個詮釋
12、段義孚,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
13Ruth Rentschler,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羅秀芝譯,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